Тёмный

新马情侣:为追寻幸福人生,退出职场、逃离新加坡;放下这么多,他们财富自由了吗?极简生活艰辛吗?会后悔吗?ft.  

大马生活·家 Reborn in Malaysia
Подписаться 17 тыс.
Просмотров 7 тыс.
50% 1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14 окт 2024

Поделиться:

Ссылка:

Скачать:

Готовим ссылку...

Добавить в:

Мой плейлист
Посмотреть позже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89   
@theresakoh7282
@theresakoh7282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今期的節目很特別, 聽了兩遍! 最喜歡 William 最後的一段話, 知足滿足和停止. 心態不能認輸!我相信這對新馬夫妻最終會留在馬來西亞生活, 和新加坡,香港,台灣日本相比覺得大馬生活既有品質,壓力也較小. 加油生活家💪
@Reborn_in_Malaysia
@Reborn_in_Malaysia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哇,“听了两遍”这样的反馈好鼓舞我们啊!感恩🙏
@lws2641
@lws2641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不管身在新加坡还是马来西亚,我觉得都很棒。 新加坡的政府系统真的一流,也真的很希望马国政府可以学习。 马来西亚是我的父母,那新加坡就是我的养父母了。 都有不可割舍的一环。 其实身在哪里真的就是知足常乐♥
@Reborn_in_Malaysia
@Reborn_in_Malaysia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很好的比喻 真的可以互通有无 不过想来也会很难啦 希望大马加油 尤其政府治理效率
@kcchiew4247
@kcchiew4247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我们已经入籍新加坡,接近60岁目前半退休,除了每个月还所得税,没有负债。日常过很简单的生活,每个月两个人的消费(不包括保险和旅游)不会超过1200新元。 常出国旅游和健行是我们的主要消遣。(小行李箱,不能去寒冷地区吧?羽绒衣,即使是压缩的话,也会占很大空间。😅)
@Reborn_in_Malaysia
@Reborn_in_Malaysia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推荐试试优衣库的轻便款压缩羽绒衣,折叠后大约是一个800毫升矿泉水瓶大小,200克的分量
@mcphang
@mcphang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馬來西亞人很幸運可以到新加坡工作賺星幣,但有些人却因此而变得高傲自大 对自己的前国家诸多批评 畢竟國家栽培了你们,最少十多年的启蒙教育,难道不值得感谢吗? 就是非常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 不但不会感谢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 換了國籍之后还一直貶低自己的國家, 這是非常令人厌烦的行为 人要学会感恩,生活才会快乐
@SSxxx18
@SSxxx18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I hv seen a lot of these stupid ex-Msians. Juz to buy a flat some convert citizenship. Proves they are not capable in the first place. Worst is arrogance.
@SSxxx18
@SSxxx18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Many are Chinese chauvinist to start with.
@Reborn_in_Malaysia
@Reborn_in_Malaysia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会否是对政客/政党的不满,引发“爱之深责之切”了呢?
@SSxxx18
@SSxxx18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Reborn_in_Malaysia also to justify /convince themselves of the silly decision? 🤪 Change citizenship already, 没什么爱/责. All for oneself shiok. 自己爽。 Mostly are Chinese Chauvinists too.
@walkaroundtheworld915
@walkaroundtheworld915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批评也是为了改进,难道马来西亚就这么完美吗
@sewa075ku7
@sewa075ku7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看两个陆路关卡,在每个周末或每逢假期就知道了,一有机会,新加坡人都会逃离 ,离开新加坡,选择进入马来西亚。这样的情形说明了绝大部分的人都选择在马来西亚生活,渡过他们上班以外的时光啊。这是铁证。
@MayMay-May
@MayMay-May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人家會説那些人都是前馬來西亞人
@jywee6202
@jywee6202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超过一半为前马国人
@Reborn_in_Malaysia
@Reborn_in_Malaysia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生动形象地演绎了“生活在别处”
@mcphang
@mcphang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非常有想法和敢做出新尝试的年轻人👍👍👍穷则变变则通,不用那么死板,新加坡赚钱,大马生活
@tanchengs5502
@tanchengs5502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他們沒在大馬生活。
@wongkokkiong4847
@wongkokkiong4847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博主你那边收音太小声对比受访者,可能下次有改善😊
@ahantu
@ahantu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Most typical/traditional educational system caters to visual, auditory, and reading/writing learners. So, students like Gary who are kinesthetic learners often lose out because the lack of support in lesson designs/planning to cater their leaning style. People need to stop branding someone who couldn't do well in school because may be they learn in different ways that don't exist or lack support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system.
@Reborn_in_Malaysia
@Reborn_in_Malaysia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I cannot agree more with you.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systems and parents focused more on students’ academic success with an ultimate development goal of each becoming a professor/scholar, while in Asian countries with another implied goal of becoming eligible obedient employee.
@tanchengs5502
@tanchengs5502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一出生就被國家安排好整個人生了,上學當兵出社會,然後申請政府的HBO成家,新加坡的“居者有其屋”是建立在家庭為單位的基礎上的,不成家,你到40歲都還是跟父母同住,除非付高昂的租金。。。 這兩位沒有有正式結婚,有在申請HBO嗎?擁車證和組屋政策,是我當年沒有選擇新加坡發展的原因,原諒我是被豐富資源寵壞的馬來西亞人。
@Reborn_in_Malaysia
@Reborn_in_Malaysia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为这样的“宠坏”点赞。不由得想起我们前一周就学习中文的节目里,与嘉宾讨论的一个话题,“根”。马来西亚也许对于你来说,就是一个“根”一样的存在。
@tanchengs5502
@tanchengs5502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Reborn_in_Malaysia 這點毫無疑問,也因為去的地方多了,有了比較,更覺得扎根大馬除了理所當然,也是權衡各種條件後最理想的選擇。
@user-ug4je2zn5f
@user-ug4je2zn5f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覺得不全理解新加坡。你講的不是我這個第五代4個孩子必然的成長。人生不可能一早被安排好窮的時候全部身家$400. 也得靠自己去打拼。HDB都沒有。在於你不是土生新加坡人根不在此。可這國家給予我機會。感恩。 可馬國房子通常會留個下一代。馬國朋友連孙子都是住祖父母家包刮他倆夫妻。我是不留的。賺足夠就會放慢。孩子也自己去拼。 世上那有絕對? 好奇的問馬國難道不一早就安排去讀書然後出來工作,而後買房子要不先跟父母住,要不租,要不買?不覺得有甚麼差別。在於不同類型的房子而已。 馬國朋友也找我問,想讓孩子讀南大。還不是一样被安排了? 我去了109个國家可根和心就在新加坡。
@tanchengs5502
@tanchengs5502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user-ug4je2zn5f 我說的安排,就是各種規範,我認為新加坡人除了出國旅遊,留在新加坡的生活方式選擇真的不多。這個國家成就很大,資源很少,這是管理到如此極致才能做到的,確實令人佩服。我只是不習慣這種非常規範的生活方式而已,大學畢業後工作了幾個月,還是覺得吉隆坡更舒服就回來了,所以我才說自己被寵壞了。
@aileenthenliling1405
@aileenthenliling1405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我是怡保人,現在在雪蘭莪州生活。我其實希望怡保可以古色古香😊
@theresakoh7282
@theresakoh7282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我也喜歡怡保的生活
@Reborn_in_Malaysia
@Reborn_in_Malaysia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第一次对怡保留下印象和好奇,是还在中国时读到马来西亚作家黎紫书的小说《流俗地》。现在去过怡保两次,也从心底里喜欢它,喜欢它那带着往日荣光的生活气息和“我自岿然不动”的定力。
@xiaomashitu
@xiaomashitu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
@Fzrox303
@Fzrox303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6:03 F.I.R.E. 应该是short for 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不是Financial Intelligent, Retire Early。😊
@Reborn_in_Malaysia
@Reborn_in_Malaysia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对对对,谢谢纠正;一说快就说错了,确实是independence.可能是我最近AI研究太多了,哈哈。
@nicholasgoh3526
@nicholasgoh3526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新加坡是最靠近天堂的地方。
@SSxxx18
@SSxxx18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出国旅行,听到有一群人种,一开口,就知道他们是从天堂下凡的 😂🤣😅😰
@anakmalaysia7180
@anakmalaysia7180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小新何只是最靠近天堂,还是自认为全宇宙的上等人,人上人,还有很多目中无人,也是香蕉🍌人的最佳代表。。。可悲啊
@Reborn_in_Malaysia
@Reborn_in_Malaysia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新加坡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是有远见和执行力的领袖以及勤劳的人民一同奋斗的成果
@SSxxx18
@SSxxx18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几十年? 近两世纪为不落日帝国的龙头。 鸦片战争也是英舰从这里发动的吧。 "几十年"是谁说的?
@jantr2935
@jantr2935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我咋觉得马来西亚才是天堂 😂
@anakmalaysia7180
@anakmalaysia7180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新加坡其实就是一个大型的高级监狱,新加坡人民生活上的方方面面被新加坡政府管得死死的,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讲,连在公园喂鸽子也会被抓去坐牢。新加坡没自由没人权,人民怕输又怕死,自私又瞧不起人,冷漠无情,整个社会充满勾心斗角文化。。。还有,新加坡医疗非常贵,车子贵,房子贵,养孩子贵,地方小,没山又没水,生活压力大。。。新加坡的致命伤是人啊。。。鼻孔朝天,自我感觉优越的新加坡人是最难相处的,整个新加坡社会充满勾心斗角文化。。。。全世界都知道的
@kylee4250
@kylee4250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哎~又是你,可怜人!
@chwong3783
@chwong3783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哈哈。。我覺得你相當幸運。。我在新加坡十多年,當然有碰到“鼻孔朝天的”。。但若深究會發現都是原本是大馬人,後入籍新加坡。。那種人才最“不可一世”。。
@fenghc1
@fenghc1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那么多大马人排队进监狱?
@SSxxx18
@SSxxx18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chwong3783没错,....他们是一班特类型的,所以臭气相投,而且喜欢被洗脑,最适合变作新加坡人...这是我40年多的观察和结论。🤣😅🙏
@adamlois6774
@adamlois6774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chwong3783 是的。非常认同。我家人就是其中一份。把大马贬到一文不值,歧视痛恨友族,对大马充斥一切的敌意及负面的设想,可见那里对大马的风气及想象。。。。我说至少国家给你12年的免费教育,一点点的感恩于心吧
Далее
Part 5. Roblox trend☠️
00:13
Просмотров 2,6 млн
When Khabib dropped Conor McGregor 👀 #nocommentary
00:59
印度移民占领加拿大!背后的真相
38:25
Просмотров 368 ты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