Тёмный

印度佛教史20 结集 无为法 五蕴 无表色 

李元祥
Подписаться 7 тыс.
Просмотров 20 тыс.
50% 1

本节内容包括:结集、无为法、五蕴、无表色
全集列表: • 印度佛教史01 小乘 大乘 密教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6 окт 2024

Поделиться:

Ссылка:

Скачать:

Готовим ссылку...

Добавить в:

Мой плейлист
Посмотреть позже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38   
@liyuanxiang
@liyuanxiang 2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全集列表: ru-vid.com/video/%D0%B2%D0%B8%D0%B4%D0%B5%D0%BE-tHDKSgU85a0.html&ab_channel=%E6%9D%8E%E5%85%83%E7%A5%A5
@spchoong2928
@spchoong2928 6 лет назад
从来没有人把佛教这么详细和有系统的整理,得益良多,非常谢谢。
@kkman4434
@kkman4434 6 лет назад
您的課程真的不錯!!
@唯名-v2f
@唯名-v2f 4 года назад
讲的真好。没有神神叨叨的玄幻,深入浅出言之有理逻辑严谨
@sean2018nz
@sean2018nz 5 лет назад
关于业力存储在哪里?我自己的理解是,之所以叫做业力,那可以用经典物理学的力来粗浅的理解一下,力是促使世间万物变化的因素,当在理想的状态下,用力推动一个静止的物体,那这个物体将会匀速向前运动,直到有另一个力的作用来改变其匀速运动的状态。那业力也是同样的,全部有情的业力共同确定了这个世界的运转的模式。而每个业力的产生正是由于众生的无明,从而造业产生。无明让众生产生念头,念头驱动了行为,从而造业,我们每个时刻的世界的状态就取决于所有众生的念头产生的行为从而造业的集合。 既然是一种力,是不会被存储的,而且不需要被存储。因为造业所产生业力推动了的果报产生,这是必然的,或者说是一体的,因为力赋予了一种势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就像松开手中的球,必然落地一样。那很多人都说能量是可以存储的,的确是的。但业力所产生是势能在造业的那一瞬间就开始释放这种势能,从而推动果报的到来,正是因为这个能量不会被存储,而是被释放,才会实现果报。
@Branch977
@Branch977 Год назад
如果一人悄悄偷了一个钱,业力的怎么会到他身上呢?只要钱到他身上了呀。他怎么受到业力的影响呢?可能受到的影响就是再接再厉吧
@林文亮-d4g
@林文亮-d4g 2 года назад
因緣和合不是原子合在一起。
@helenhelen974
@helenhelen974 5 лет назад
精彩!!!
@yushi9683
@yushi9683 3 года назад
佛经是佛不得以用凡夫的语言向凡夫描述凡夫从未见过的东西。结集,就是那些幸运的凡夫把听到的收集起来而已。事实上,凡夫的语言无法描述什么是佛,所以佛经不是真理,是工具,是方便法门。光靠读佛经,怎么可能成佛?那不是刻舟求剑吗?何必纠结佛说的到底是什么呢?自己去悟就行了。 面对佛祖针对几千年前的凡夫定做的方便法门,大家可千万别用现代科学的思想进去挑刺啊。
@Earthling2046
@Earthling2046 2 года назад
@易-l6k
@易-l6k 3 года назад
老师牛B啊
@威-f6c
@威-f6c 6 лет назад
謝謝!!!
@林文亮-d4g
@林文亮-d4g 2 года назад
中觀不認為虛空是無為的。地水火風空識,都是有為。
@renomua144
@renomua144 Год назад
那你理解的中观可能有点偏差了,多学着点吧
@peterkc3750
@peterkc3750 7 лет назад
識蘊還包括投胎功能,如雜含講的六識身。身就是精神主體,不過不是不變的靈魂主體,而是受到受想行處於不斷改變的精神主體。
@大象无形-d6m
@大象无形-d6m 5 лет назад
up主经常把大小乘的概念混杂到一起,大乘佛教的虚空不是指宇宙空间,宇宙空间不过是道之华。佛教的空是一元性质的,不是阴阳二元对立中的空和有相对的空。搞不懂不信佛为什么也学佛,难道就是为了生活和成就?不懂得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的道理。
@henan7
@henan7 5 лет назад
大多数看这个的都不信教,只是想增长一下知识,学习一下思考的方法,再深入一点,中国人早就知道,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我们只能自己靠自己,也从来只信自己
@大象无形-d6m
@大象无形-d6m 5 лет назад
@@henan7 学习老庄或佛学目的就应该是为了求道或者有向往,如果只是以世俗的角度解读的话肯定是与老庄的哲学观相悖离的。脱离了道的学问都叫俗学,脱离了道的欲望叫俗欲。庄子讲:“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喜冬339
@喜冬339 4 года назад
关于业、无表色的表述有问题,没有经典依据。业即是行。属无色界,不是无表色。无表色是指物质现象,即声音之类的无法用肉眼看到的色法。
@peihenglan1089
@peihenglan1089 3 года назад
哈哈哈 那就没招了
@Observer-w6k
@Observer-w6k 3 года назад
虚空无为就是牛顿的绝对空间吧,所以你说现代物理学否定了这个观念。相对论就是否认绝对时空的。
@李先生-h9m
@李先生-h9m 6 лет назад
神之语,是能听出男女老少,但又不是对在耳边说的那种音。你的说法很严谨,你深入认识了解一下真正能通神的人,就会有所决定。而且你的起心动念,别人对你的起心动念,你的梦中会有显示,找一个真正懂梦的人。有机会可以探讨一下。周公解梦,却是有高手,可惜经过多人的传播,已经面目全非。
@frankho3926
@frankho3926 5 лет назад
是描述还是比喻,也还不清楚。不能全然的用目前的科学理性去解释。用不可知论去处理更妥当些。只解释字面意思,不直接批判合理性
@snmsunga01core52
@snmsunga01core52 3 года назад
永恒,不须:因 永恒之:因 /说明这种看法,不对
@李政韬
@李政韬 4 года назад
只有涅盘是无为法
@喜冬339
@喜冬339 4 года назад
哪部经典里讲虚空是无为法了?
@tengzhunmun4407
@tengzhunmun4407 Год назад
虚空无为,属于小乘论点的观点。 影片谈的是佛教思想发展史,不是佛经。
@bruce721128
@bruce721128 7 лет назад
您好…我來自台灣 最近忽然發現您的視頻 您講解的相當不錯 今天20集後半段的部分 我有一些問題想請教您 我個人的理解是部派時期的佛弟子 為了處理原始佛教無常無我的教法 在有情業果如何相續 或記憶任持等問題 才會進一步安立各種的觀點 其實也是要解決佛陀時期 佛陀不曾具體說明的種種責難 因此您提到的業力就發生在當下 存在於當下,不需要『記帳簿』 因此無論是否相信輪迴前生後世 做善事, 當下的因緣就會起善因緣 業力表現在當下的六處入觸 我覺得您的這個業力說法很好 富有積極,佛陀的因緣觀 而不是世人誤解的消極宿命論 這個部分跟台灣的隨佛法師 講的方式一模一樣 『您受到他影響嗎?』 OK!anyway! 我的問題是 您的回答 雖然是積極的因緣觀-業力說 但若要解釋世間種種的差別相 那您的回答似乎不夠全面? 假如沒有所謂的『記帳簿』 那我今生的種種 根身器界、 個性喜好、甚至貴賤禍福的發生 要怎麼解釋? 總不可能是『無因生』吧 假如不需要『記帳簿』 那為何有種種的差別 我本身學習唯識 起碼在唯識的說法 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當然中觀和唯識 也是不離開佛陀說緣起的深意 只是在面對世俗及外道的責難時 原始佛教的教法 似乎不能圓滿解釋後世錯綜複雜的問題 請問您有什麼看法呢 感謝您的視頻 謝謝
@liyuanxiang
@liyuanxiang 7 лет назад
没有记账簿,那做过了的事就不算了?
@bruce721128
@bruce721128 7 лет назад
李元祥 您覺得不需要記帳簿 那有情善惡的業果要怎麼去保存現行? 這是原始佛教沒辦法處理的問題吧
@liyuanxiang
@liyuanxiang 7 лет назад
干嘛要保存呢,做了就是做了啊,难道没有摄影机录下来,做了就等于没做过么。。。
@bruce721128
@bruce721128 7 лет назад
李元祥 謝謝您的回應 我懂您的意思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 諸苦由惡業,樂由善業集 苦樂隨業盡... 所以您的意思是 做了就做了,不用保存 不用保存,不就是消失的概念嗎? 或者雖說…不保存, 但是是以另外什麼方式 在『表現』業的呈現? 不好意思 並不是刻意鑽牛角尖 而是面對這個問題 一神論往往推給上帝來解釋 用上帝給每個人的課題不同 來解釋世界上每個人種種的差異 但佛教要怎麼解釋 假如不要用第7、8二識來解釋 我想知道原始佛教怎麼來解釋 沒有保存,但又為何出現有情 種種差異不同的問題 謝謝您
@qiangwang5680
@qiangwang5680 4 года назад
芽芽 您好,我回答。一个是学术学者,一个是宗教教徒。学者就是说事实,释迦在世说的理论是什么。指出他的教义核心观点,和矛盾与破绽。教徒就是老师一切都是对的,有矛盾就要为老师打补丁,补丁越来越多就变成不同教派。 所以学者有指出释迦教义矛盾之处就会被信徒打上诽谤佛教之罪,像季羡林 吕澄。 教徒首先要自我催眠,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不能怀疑。这才叫信徒。学者就是物理学家每次新知识就能吧经典物理推倒掉。不断怀疑,不断证伪,不断推翻前知识。 所以你要是学者就要接受圣人的错误。你要是信徒就要相信圣人一切都是对的不要怀疑。 所以同一类人才能辩证,不同类人不用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