Тёмный

ARM vs x86: 冷飯重炒的假議題 | RISC vs CISC分析 

科技公賣局
Подписаться 21 тыс.
Просмотров 88 тыс.
50% 1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6 окт 2024

Поделиться:

Ссылка:

Скачать:

Готовим ссылку...

Добавить в:

Мой плейлист
Посмотреть позже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391   
@ClancyChou
@ClancyChou 3 года назад
21:21 作為一個近期的 EPYC 受害者,不能同意更多...
@chiishenq
@chiishenq 3 года назад
可以分享嗎? 感謝~
@Tech4AllYall
@Tech4AllYall 3 года назад
EPYC災情時有耳聞,最嚴重的倒不是那些問題本身,而是AMD後勤讓人等到花都謝了,對伺服器業者來說,服務下的時間真的是一秒幾十萬上下
@ClancyChou
@ClancyChou 3 года назад
@@chiishenq 問題發生在 DELL 最近的一批 R7525 上,iDrac Cli 有各種神奇的小問題,開機檢查比 R740 慢超級多,Windows deploy 有 Bug,這些應該都只能算是 Dell 跟 AMD 的平台沒匹配好。最坑的是 ESXi 我用 powercli 新增移除了一些 vSwitch 、 PG 和 VLAN 上完 Licence 之後重開,整個網路設定大亂,刪掉的東西跑回來,VLAN 到處亂飛,其中一台的 Web GUI 還整個壞了,能看但是不能操作,只能用 esxcli 下指令,最後重灌 OS 解決。重點是這些問題在 Intel 的機器上完全沒辦法復現。
@Tech4AllYall
@Tech4AllYall 3 года назад
過程中有求助dell嗎?
@ClancyChou
@ClancyChou 3 года назад
@@Tech4AllYall Windows Deploy 的部分有請 Support 協助,因為那個實在繞不開。其他 iDrac 上的問題,由於可以修改腳本來迴避,所以就沒跟 Support 浪費時間了。 ESXi 由於客人是用 hypervisor 的授權,所以 VMware 不可能鳥,我們只能自立自強。
@Tech4AllYall
@Tech4AllYall 3 года назад
小提醒:影片中的觀念多半都經過高度簡化,不一定能完美反映真實的情況,純粹是為了幫助大家了解觀念,如有疏漏還請見諒🙏🏻
@arthurhuang6160
@arthurhuang6160 2 года назад
坦白說我對你的解釋不認同。我早期學習理解是: 精簡指令的概念二十幾年前就有了!早期Intel 與 Zilog 開發出的 CPU 都是複雜指令,它之所以複雜是因為指令超過 150 個。“ 每個指令解碼後會對應一個區塊的硬體,執行指令。” 後來發現,其實許多指令很少用到,而且這些少用到的指令,可以藉由其他指令組合運算來完成。例如乘法指令,可以用位元位移的指令與加法指令組合完成。 所以拿掉乘法、除法指令,CPU 就減少了許多晶體。散熱與成本更優化。無奈 Intel 推出 286 後大賣,升級到 386 時,為了與 286 相容,沒有減少指令反 而增加。為了與舊版軟、硬體相容,Intel CPU 背負沉重的包袱,無法拿掉一堆少用的指令,導致散熱成為其發展的瓶頸。 留意,精簡指令是拿掉複雜指令當中,“很少用到的指令”,而這些少用到的指令,是可以由精簡指令組合來完成的。 指令減少、電晶體數目就減少、散熱的問題就減少了、減少了散熱問題,就可以提高頻率來增加運算效能。 例如我們拿掉複雜指令中,平均100次才會出現一次的指令,而這些指令可以藉由其他三個指令的組合來完成。若我們因此可以拿掉 10% 的指令集,讓CPU多出超過10%的空間,這樣可以讓散熱更好、成本更優化,改進了散熱就可以藉由提高頻率來增進效能。假設效能可以增進25%。 1000行的組合語言指令程式,每個指令假設運算 1 秒,執行需要耗費1000秒。精簡指令後是需要 750秒+20*0.75秒(100次出現一次的指令取代 ) 至於你說的,現在硬體都是用精簡指令架構,然後複雜指令會有一個對照表...。 這不就 多一個步驟。為了市場 (軟體相容性與 IBM PC 開放式架構擁有最多應用軟體),消費者反而無法體驗更好效能的 CPU 架構,直到手機新市場產生。 事實上工業應用早已使用精簡指令 CPU,應用最廣的是 Microchip CPU,它早期只定義 33 個指令,而且是採用長位元方式。也就是;一般指令若 8位元,Microchip 指令則達 16位元。一個指令通常由 4個 clock ( 時脈 )完成:抓取、解碼、運算、執行。Microchip CPU 則是抓取、解碼一個 clock 完成,運算、執行一個 clock。像四行程與二行程。
@董元豪
@董元豪 2 года назад
有複雜指令集和精簡指令集的正體中文書籍可以推薦的嗎??????
@pbs0083
@pbs0083 2 года назад
PS3是多家廠商合作的 CELL 處理器...
@_w62_
@_w62_ 2 года назад
不知道能否分享一些你在準備這支視頻/呢條片的資料?另外,可否從能源功耗的角度,介紹一下各款CPU?我其實想搞一部不太耗電的mini PC 編譯Linux 內核用。謝謝🙏
@jian-liangliao9764
@jian-liangliao9764 3 года назад
1, risc 與 cisc 不是兩種全然不相干的設計概念, 甚至可以說只是指令集數量的差異 區分只是在risc 只做基本的工作, 其他工作由程式組譯器來完成 cisc指令集就會包山包海 哪一種好用, 取決於CPU速度, memory大小, memory速度, 程式儲存媒介大小的對比 2, 基本上同製程的CPU, 效能應該是CISC 架構勝出 3, 但耗電來說, cisc 的指令集多, 就是gate counter變多, 必然比較耗電 4, 在攜帶式的物品(像手機), 講求耗電勝過功能, 所以必然是 risc 勝出 5, 商業考量, 就是向下相容, 要包括以前的指令集, gate counter 就變大了, 耗電就省不下來 6, 誕生越久的架構(像X86) 就得支援各種使用條件  還有各種歷史包袱, 當然前行也吃力,  但程式支援夥伴也會更多 7, 新生的架構似乎包袱沒那麼重, 耗電會比較好, 所以會在一些封閉系統上發展得比較好  但得突破無人支援的窘境
@jamyao4683
@jamyao4683 3 года назад
感覺有點像自排車和手排車的差異. 各有各的市場.
@sail
@sail 3 года назад
x86 歷史包袱太多
@hoifungso4433
@hoifungso4433 2 года назад
@@jamyao4683 是汽油車和電動車之分
@ryoushousou8774
@ryoushousou8774 2 года назад
看到一个说法:CISC的产生和当时计算机的内存、硬盘都比较小有关系,CISC能产生的更少的汇编指令、程序就更小。
@stephensu4371
@stephensu4371 Год назад
但是我覺得可以把最近15年到20年的常用的指令留下,然後太老的就利用模擬仿真的方式來做
@huhuwu8
@huhuwu8 2 года назад
CISC:69? RISC:今晚我們要不要來首尾相連? 你真的是我看過最一本正經講幹話的科技頻道 XDDDDDD
@yss8393
@yss8393 2 года назад
這真的很秒懂
@rayhongsun9229
@rayhongsun9229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靠北哦 一下子就記住了
@王佳偉-w7t
@王佳偉-w7t 3 года назад
這次內容真的太精采了,感謝。 局長在Description 和討論串的解釋內容,真是太有心了。
@Tech4AllYall
@Tech4AllYall 3 года назад
跟大家討論才好玩😉
@Norman5208
@Norman5208 3 года назад
22:10 看最近祖克柏的臉色就知道,真的承擔不起伺服器突然掛掉的損失
@cjojo0821
@cjojo0821 3 года назад
在電腦應用領域,很多時候 “快” 不一定是重要標準,相容性,穩定,應用範圍大小,大部分情況下比快更重要 Adobe PR 支援硬體加速轉檔 H.264, H.265,但用 Intel 那個不快的核顯反而效果比 NV AMD 都好, 因爲 NV 轉檔雖快卻畫質低劣,PR 直到 14.2 才支援 AMD 至於 NAS 領域也有一樣的現象,ARM 的確快,但不支援虛擬機(在 nas 裏虛擬一個 Win), 上述兩種情況,“快” 都不會成爲最後的選擇重點
@YuYiHuang-b4l
@YuYiHuang-b4l 3 года назад
X86早在coer時代開始就已經RISC化,雖然前端依樣接受X86指令,但是他在X86指令器之後加入了解碼器,把指令編譯成固定的長度,以便更快速的填滿後端的運算單元。 這樣可以減少能耗,加速運算的速度。簡單來說就是改進能耗 以上...是我在intel core(775)系列處理器發表的時候,在網路上看的
@newttonn831205
@newttonn831205 2 года назад
其實 AMD早就就在 k5 和 intel 早在 486 已經是行 micro code 了(還有就是 k6 的 ev6 架構算是其中一個最早把 ram 控制器做在 cpu 內的[其實這個架構也是從 dec alpha 轉過來略])
@samwu8070
@samwu8070 3 года назад
之前在曲博科技教室有討論到這個議題,非常同意最後的結論「商業考量」。真正影響使用體驗除了優秀的硬體之外,軟體的體驗也是非常的重要。至於是什麼指令集,其實消費者不用操心。
@hermeswu7581
@hermeswu7581 3 года назад
我認為指令集是拿來考驗"開發者"的, 一般的消費者就是........最好什麼都有什麼都支援!!!
@newttonn831205
@newttonn831205 2 года назад
這個也是遊戲機會在機能大多不如頂級 pc 的情況下畫面卻追到甚至比PC跑得更好
@PilingHanei
@PilingHanei 3 года назад
謝謝你的知識分享~ 對於非理工出生的我,也能有所收穫!! 再次謝謝!!
@laisan86
@laisan86 2 года назад
CISC跟RISC長期以來都處於競爭但是互相學習的狀況,像是RISC過往一直強調的pipeline管線作業,x86也有超純量的做法 再者RISC不斷地研發新品的狀況下,發現單純以往的指令設計構想,好比盡量都用MOVE等的做法並不容易保證指令簡化,也改良為擴增指令的方式 因此CISC跟RISC,我覺得兩個都會一直存在才對!這兩個還是會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然後互相學對方的做法
@Playmaker0125
@Playmaker0125 3 года назад
Geez 這影片長度是在彌補之前沒發片的時間嗎XD 不過還是看完了 這隻影片不但讓我回想起之前報告的內容 也帶給我蠻多全新的想法和感受 最後恭喜找到新工作 還有 Welcome back
@corychan1223
@corychan1223 3 года назад
同意,後勤服務規模是硬傷。 AMD 在Zen崛起以及把負債清償得差不多後,就有開始擴大軟體支援部門了, 服務速度應該會越來越改善。 但現階段仍是以大型雲端需求廠商優先,畢竟這個是Zen當初誕生的首要狙擊對象。 不過當時太悽慘沒人鳥,不得已先從桌機市場開始打(DIY玩家比較M..?), 好不容易爬回來以後,現在這塊最重要的戰場當然是用力打以完成最初戰略目標。 從應對Wintel 11代各種小雞毛招的回應速度提升有感。 但顯卡驅動仍有待加強(又或者說同屬純IC設計的NVIDIA像鬼一樣..) 從上個時期的產品差被爆打,以及因為分拆被迫綁GF訂貨合約&轉成純IC設計公司的長陣痛期解放後, 不管Wintel出什麼爛招,只要使用製程不要差到太多,要重現過去被虐的情況很難了, Zen & BIG NAVI相關的各種定製業務遍地開花也可以持續貢獻不錯的現金流。 這塊Intel嫌賺得少一直不願意碰,或是碰了又隨隨便便做(例如對岸出的數款WIN掌機) 若要做投資仍是AMD為首選,目前得到的回報也很令人滿意。
@chankazef915
@chankazef915 2 года назад
非常棒,第一次有人能有條理地講明白X86和ARM架構,讓我們這些小白懂得更多。
@kaiiiiiiii
@kaiiiiiiii День назад
從懵懂無知到學完學校的計組再到最近的 lunar lake 的釋出,每次都有新的領悟,謝謝你的影片
@SKTTWkartrider
@SKTTWkartrider 2 года назад
難得與科技有關的內容,整部都沒什麼支語,聽得太舒服了,謝謝你的努力👍
@Cordic45
@Cordic45 2 года назад
不得不說在這方面的題材中國的製作者比較多 品質也不差 台灣就少很多這方面的頻道
@阿綸的全勳學院
@阿綸的全勳學院 2 года назад
太感謝你了 終於解答了一直以來的疑惑 不然網路上的資料常常都各說各話看不懂那方說的才是對的 原來這一切背後是有更高層次的原因在掌握 包含怎麼把廠商牢牢的綁在自己生態圈 諸如此類
@lokeung0807
@lokeung0807 3 года назад
恭喜找到新工作👏🏻 這影片的內容很好,長知識了😍
@alanslc3891
@alanslc3891 2 года назад
內容很好很充實, 分析合理, 文稿通順, 表達流暢, 每一段幾乎都是一口氣完成, 單是這一點我就想給你兩個讚. 👍👍 (受不了一句甚至說幾個字就剪一下的youtuber😂)
@leechangyi
@leechangyi 3 года назад
市場才是決定誰活下來的關鍵。
@eric455w
@eric455w 3 года назад
講到重點了…
@johnyap4605
@johnyap4605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Well done. I don't quite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s between the various processors until and after watching your narration. Your explanations are clear and simple to understand. Thank you.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next series. 👍👍👍👍👍👍👍👍👍👍
@aidaguti
@aidaguti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一本正經頭尾相連😂😂感謝言簡意賅的解釋海量知識👍🏻👍🏻
@Haru_SwS
@Haru_SwS 3 года назад
被演算法帶來的,我覺得你講的很有意思,已訂閱w 恭喜你找到新工作🎉
@Baliyoho
@Baliyoho 2 года назад
好久沒看到有料的科技類台灣youtuber,讚爆
@iamhowardhsieh
@iamhowardhsieh 2 года назад
我已經跳到餐飲市場三年,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影片會出現在我的推薦頻道,然後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看完之後還決定按讚追蹤.....XDDDDDDD
@Tech4AllYall
@Tech4AllYall 2 года назад
一日宅宅終身宅宅😉
@freesimply7311
@freesimply7311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Very clear and easy to understand! Looking for your informative video in the future!
@Xiuqi_liu
@Xiuqi_liu 3 года назад
感恩你的科普,很多知識在學校教的課不會有這些面向來剖析,謝謝!😍
@chenyan135
@chenyan135 2 года назад
你这语速和肢体语言是我在老师面前做presentation 为了把10分钟内容弄成15-20分钟的常用伎俩。现在我知道我的老师看我presentation的时候可能并不舒服了………甚至有的时候想揍我😓
@rockchen9028
@rockchen9028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謝謝您的分享,把困難的東西講得淺顯易懂真的很厲害
@_exist_X_
@_exist_X_ 3 года назад
這幾天不知怎地被演算法帶來,沒多久就把目前的影片全部刷過一輪 欸不是,這麼優質的頻道訂閱怎麼這麼少
@許明陽
@許明陽 3 года назад
其實有些名詞與概念出現,跟當時工業技術與應用背景有關,不提歷史,會讓人誤以為一切都是商業炒作。至少歷史告訴我們,只要不停砸錢升級,""再爛的技術""都可以華麗轉身變成夢幻高科技(X86)。。。。
@sellbird2004
@sellbird2004 2 года назад
很喜歡這部影片。這是第3次重頭看到尾!呼~好累ㄛ。謝謝作者用心,裡面的解釋都很讚!
@timstudio645
@timstudio645 2 года назад
Thanks for sharing! This is great stuff! Subscribed!! I'm a Canadian currently in Taiwan. I am trying to learning this jargon in Chinese. This is very helpful!
@Tech4AllYall
@Tech4AllYall 2 года назад
Howdy mate (pretty sure that's not a Canadian greeting but whatever), glad you find it useful! I feel your pain about the jargon, the internet is filled with a mix of both Chinese/Taiwanese jargon or some inside joke on PTT. Jargon is a condensed word that packs a lot of information, just like a CISC instruction. But you can uncompress/decode it into a longer, less convoluted sentence. I am not saying that we should get rid of jargon, there are tradeoffs between them. For people that are in the loop, using jargon helps them communicate faster. But for outsiders, jargon sounds like a bunch of witchcraft mumbo jumbo. One is not necessarily better than the other, so it all comes down to your implementation/use case. Just a little observation I have, you know, food for thought.
@timstudio645
@timstudio645 2 года назад
@@Tech4AllYall thanks for taking the time to respond and connect. If you don’t mind me asking….Do you live in Taiwan?
@Tech4AllYall
@Tech4AllYall 2 года назад
I’m in Boston at the moment, I hope I can go back to visit later this year🥲
@timstudio645
@timstudio645 2 года назад
@@Tech4AllYall so you’re originally from Taiwan?
@Tech4AllYall
@Tech4AllYall 2 года назад
Yep! Came to the states in 2018 for grad school and now working as a statistician in pharma industry
@seanfu522
@seanfu522 2 года назад
一鏡到底,厲害唷!
@myaqq
@myaqq 2 года назад
超級感謝深入淺出的解說,影片真的好好看ಥ_ಥ
@Shawn-l7f
@Shawn-l7f 3 года назад
乾貨滿滿的超優質影片,期待下集內容
@agatehao
@agatehao Месяц назад
非常有深度的介绍!谢谢你!
@wsmao1154
@wsmao1154 2 года назад
恭喜局長找到工作!謝謝研究分享!
@tenchouhateinentraumhaften3875
@tenchouhateinentraumhaften3875 2 года назад
這部影片,若是以精準無誤的標準來看,還是有不少能夠改進的地方... 但是反過來說,以科普的角度來看,非常、非常、非常的優秀~無出其右者,訂閱了~可以看出影片背後究竟花了多少心力去查找資料,無論書面、訪談... 都令人驚嘆。
@Tech4AllYall
@Tech4AllYall 2 года назад
精確度的確是還有很多不足,我本身也不是這個領域出身,還請大家見諒
@gogopasscarlos
@gogopasscarlos 2 года назад
我有些不同的看法,我以為M1不能算是單純的CPU,而是SOC的架構。這能減少外部PCB橋接電路產生的延遲和noise,以改善指令擷取週期。但相對地DRAM就沒有擴充性是算唯一缺點。
@anglee4119
@anglee4119 2 года назад
不过对于苹果用户来说,多年无法更改内存的状态估计也已经习惯了,所以苹果可能真正大胆的下放了这个soc
@hsinancheng2029
@hsinancheng2029 3 года назад
今天 yt 演算法推薦後大致全看了一遍,終於有理解老師上課說的 micro-op / chiplets 意思 (資工系但老師上課也會提相關內容) 想問您平常除了延伸閱讀內的一些技術類網站和臉書粉專外是否還有其他管道獲取新技術的消息?
@Tech4AllYall
@Tech4AllYall 3 года назад
我自己常看的大概就是AnandTech, Serve the Home, IEEE Spectrum, Chips and Cheese, SemiWiki, Semianalysis, Moore’s Law Is Dead (RU-vid), Tech Tech Potato剩下就是一些Twitter 帳號
@ww311721
@ww311721 2 года назад
所有的高階CPU都是RISC, 早在多年前Intel的X86就改用微核心架構, 而這個微心就是RISC. 就算同樣是RISC也會有架構優劣之分, 好的RISC如APPLE M1, 就遠強過CISC, 功耗卻更低, 這才叫進步. Intel不夠進步, 跟不上APPLE腳步, 就和當年的POWERPC一樣被APPLE遺棄. 而遊戲機會改用X86, 是因為開發人員的開發環境大多是WINTEL, 所以才會放棄POWERPC改成INTEL, 當然也是因為IBM的技術停滯不前有關.
@阿綸的全勳學院
@阿綸的全勳學院 Год назад
"就算同樣是RISC也會有架構優劣之分, 好的RISC如APPLE M1, 就遠強過CISC, 功耗卻更低, 這才叫進步" 原來如此謝謝您的解答
@kevinfeng9130
@kevinfeng9130 2 года назад
真的很棒。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franky7451
@franky7451 3 года назад
也等太久了⋯⋯ 終於🥳🥳
@yuki2go
@yuki2go 2 года назад
淺顯易懂,了不起!!👍
@chishengwu7775
@chishengwu7775 7 часов назад
Jim Keller應該是指單核的極限性能 要達到同性能的設計 面積絕對是 x86>arm>riscv 同面積能塞的核心數量就是不一樣
@房实弹
@房实弹 2 года назад
讲得很详细,支持!
@huangjewin5856
@huangjewin5856 2 года назад
讲得很好。 RISC最大优势是手册比较短。反正我不太想读CISC的手册,实在太太太长了~
@jerryhuang3565
@jerryhuang3565 Год назад
以前看沒錯,但最近發現,其實有點偏誤,ARM與X86還是有CISC跟RISC的歷史包袱差異,只是AMD的EPYC演示了CISC的逃不掉的老問題,尤其是指令及方面,但ARM這邊做出各種整合的應用,是爆發式的,尤其伺服器方面。
@lux5366
@lux5366 2 года назад
我終於知道microcode的用途了!
@yaote392512
@yaote392512 3 года назад
超優質的頻道 感謝局長
@dDopeEXE
@dDopeEXE 2 года назад
...睡覺睡到一半,youtube突然自動撥放這部影片 "欸!好久不見" 一瞬間從床上跳起來嚇死我了
@YENHUANGJUNGLE
@YENHUANGJUNGLE 4 дня назад
Lunar lake 推出後回頭再看一次影片,感謝兩年前提供精實的資訊,可以科普了解 ARM、x86 的能效刻板印象是錯誤的
@eveanqin
@eveanqin 2 года назад
说的很好啊。我读书时候的毕业论文就是比较不同架构的network processor(包括PA Sami和Broadcom的,都是Jim的手笔),现在的工作在做x86。看法和博主大致一样。真的不是RISC和CISC在比,core的性能高低和设计更多都是因为其他因素决定的。但是总会有人会跳出来和你争论ARM比x86强,RSIC比CISC强,FPGA比x86强... @_@
@stephensu4371
@stephensu4371 Год назад
我不會說fpga比cpu或者gpu更好,我只會說比較柔軟,可以隨意捏,當然最快的當然是專用的asic最快,但是在設計完和流片和量產asic前,fpga就可以直接拿來用了,然後我不滿意還可以直接改HDL不需要像asic一樣又要流片再測試,當然最方便的就是cpu和gpu,直接改program就好,但是性能相比起fpga不夠快
@photizohwang9632
@photizohwang9632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感謝哥的解釋!這個影片太讚了~~~
@deluxchen5317
@deluxchen5317 3 года назад
很棒的說明與解釋 讚~
@ivan4511
@ivan4511 Год назад
太強了👍 整理的超級好
@董元豪
@董元豪 2 года назад
強!!!! 以前就一直在找指令集與性能的影片,很多影片都是簡單帶過影片也相對空洞,總算有指令集的影片從歷史起源和來龍去脈相對比較鉅細靡遺的講解了,還要去維基百科惡補一下了
@RCYmacau
@RCYmacau 2 года назад
我完全同意指令集性能都是商業因素決定比較大 說真的現在的Arm真的很reduced嗎? 當performance不足一樣加instruction (看看SIMD和Vector instructions就明白) 主流大部份Compiler出來的assembly code 在x86和arm之間的分別不多 (大部份時間都是做基本運算和判斷) 所以其實Intel和AMD早就針對性把常用指令集做最大化的Optimization 蘋果M1的performance強的地方我認為是SoC化大部份東西 把Memory Chip 直接貼在CPU上把Memory IO latency大幅降低。這是x86沒有做的。
@gur3n6089
@gur3n6089 2 года назад
RISC 和 CISC 實際上都是比較過時的區分方法了,頻道主提到的微碼等等設計早已讓兩者不再能被明確得區分開了。至於匯編看起來差不多主要還是它本身就是經過抽象的東西了,而且至少我感覺也不是那麼相像。 至於 SoC 化的話 Intel 和 AMD 其實早已有做,他們兩家的產品上也早已整合了各種各樣的部件(各式各樣的 I/O 控制器,集成的內存控制器等等)。M1 宣傳的“統一內存架構”實際上也跟 x86 帶核顯的機器沒有本質區別,主要目的也在於提升核顯性能。主要問題在於 AMD 不知爲何一直不願意給核顯上新架構(猜測的話主要還是因爲沒有足夠閒錢和動力),而 Intel 的核顯架構更加不行。而把內存顆粒直接做在一起對延遲的影響遠小於內存控制器等等本身造成的影響,最大的意義還是營銷和降低佈線難度上。
@5小-d3z
@5小-d3z 2 года назад
Intel耗电能效低的问题更多来自于 1.纳米制程迟迟不更新, 2.执着与自家集显提升,并且同时拼命提高寄存器宽度和三级缓存来衍进sse/avx体系妄图与gpu进行竞争并行计算.
@AlkanPaganini
@AlkanPaganini 3 года назад
感謝分享新知,加油!
@呀咧呀咧
@呀咧呀咧 2 года назад
你講話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很像文森佐裡的張俊宇(玉澤演)😂😂好搞笑
@ArisHuang-m5h
@ArisHuang-m5h 2 года назад
我認為x86如果不像ARM這種能具備開放公正的存在,是該消失被ARM取代,因為INTEL已經證明好幾次,他們的獨佔會控制了各種相容性與你的成本,在沒競爭的狀況下,各位只是他眷養的食物,想想服務器封閉市場下場就是...幾乎只能用INTEL,EXSI不能叫虛擬機器,因為他幾乎只能用INTEL模擬各代INTEL環境,被綁架了。 其實APPLE省電高性能的主因不是CISC或RISC,而是主導上,APPLE能一條龍,他不需要額外浪費,也就是RAM跟一些額外晶片,就連INTEL現在12代,說自己35w能追上APPLE M1 MAX,實際上整機功耗是不可能達到,但代價就是他市場需要重做。
@sanderchen4016
@sanderchen4016 2 года назад
局長太猛啦!謝謝局長解說
@artnotes
@artnotes 2 года назад
其实只要学过最基本的 VHDL设计,就能知道指令集真的和性能没啥关系。提升性能是如何Realization。如何做各种Scheduling 和Prediction
@歸虛
@歸虛 3 года назад
1:12 RISC與CISC和你的CPU性能 也不能說沒關聯喔 但RISC沒比較好 CISC沒比較差是對的 各有運用場景 因為複雜指令集需要更多的設計更複雜的設計 所以在同樣的晶片大小 RISC能放下更多的核心 "基本性能"就比較高 但支援的功能就未必比較多 其實CISC也是由RISC而來的呀 為了適應更多的需求 而不斷加入新的指令集材成為"複雜指令集" 比較明顯的比如MMX指令以及後來不斷追加的SSE指令集 所以他是為了多重適用性 而來的CPU型態 (說到這一點 我在想CISC跟RISC對顯卡的支援能力 可有區別? 會不會RISC沒有SSE指令集對顯卡的性能發揮就變得比較差) 超級電腦有針對性跟特殊性所以走向用RISC 這是可以預期的 像手機用的CPU 現在看起來是RISC架構 但隨著手機運用層面增加 未來一定會不斷添加新的指令進去 到時還能不能算RISC還未可知呢
@s109913058
@s109913058 2 года назад
clear and very helpful to me, 謝謝你
@chenrain4262
@chenrain4262 3 года назад
没有最好的指令集,性能从不跟指令集有关。不管是精简指令集还是复杂指令集都只是为了解决计算所面临的问题。CISC使用较少指令实现复杂逻辑,RISC使用较多指令组成复杂逻辑,但对单个指令的设计就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关心单个指令的“正确”。要聊指令集就必须聊编译器,CISC对编译器要求较低,RISC因为指令的组合变多完成复杂功能所以对编译器的优化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可以在底层上做更多针对性的优化,所以程序看起来变快了,这要得益于编译器的特定优化。所以根本没有什么好或者不好,通用性的和特异性无法比较。RISC-V比较好的是指令的扩展性,这就要考验RISC-V基金会的抽象设计能力了。ARM和RISC-V要有一战,但不是现在
@Tech4AllYall
@Tech4AllYall 3 года назад
大家可以去看看arm neoverse N1的IPC,屌虐Zen 2/Skylake,但性能卻沒有比較高,其中有一部分也跟compiler和其他system bottleneck有關
@joexd52
@joexd52 2 года назад
您真的很工程師👏
@seanfu522
@seanfu522 2 года назад
聽起來跟像用哪個作業系統或是文書處理軟體一樣,其實效能都差不多,也都會被各自生態綁架
@陳輝龍-l2e
@陳輝龍-l2e 2 года назад
用 X86 的指令集,是因為目前 win intel 的軟體多,大家取得方便,造成去買他,不是因為他性能好。 之前很多好的 CPU 架構,如 SUN, IBM POWER 不是因為其性能不好,而是市佔率的問題,造成研發成本攤提後,賣價高。 造成寫程式是用機器語言(0,1),後來為減少記憶及容易看懂,才有組合語言(也是需要編譯的),如 MICRO ASM, APPLE II 的 LISA 等都是把組合語言編譯成機器語言的軟體。 EXCEL 算是 應用軟體,不屬於電腦語言。
@beyondsakai
@beyondsakai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CISC虽然在性能上比RISC高,但是能效完全是不成比例的;比如,CISC性能比RISC可能高几倍,能耗却要高出几十倍上百倍; ARM里面也有多种指令集,基中的thumb指令是16位的,同样还有32位,64位指令; RISC并不是只有解码器简单了,它同样让软件端的编译器变得更简单,更易于编译器对代码进行优化,取指,执行也都能更简单,能耗更低,指令集的不同带来的是方方面面的不同与优化,最终叠加在一起,RISC指令集能效高很多;
@Roku__1116
@Roku__1116 2 года назад
影片做的好棒… 表情很到位(# 沒啦 你東西講的很好懂 而且也很有趣
@HabonRoofPlayground
@HabonRoofPlayground 2 года назад
24:48 看到直接嗑論文我先跪了
@wantedsanzo
@wantedsanzo 2 года назад
一路追隨處理器資訊下來,Intel 的X86早已不是純的CISC... 還記得當初IBM、APPLE、MOTOROLA三強組合POWER PC,本想說MAC有機會了...結果...
@mimiylu1986
@mimiylu1986 2 года назад
補充了學校計概課不會教的,開心。
@hoifungso4433
@hoifungso4433 2 года назад
哪個時候, 是說在近卅年前。IBM宣傳PowerPC架構時的討論。 那個時代, CPU時脈最多只有數十MHz, 數十MEG RAM。 現在說是4GHz x 8, 8G RAM以上的時代, OS/UI/GUI/API等Software如何處理才會是關鍵啦!
@slowlifehk7086
@slowlifehk7086 3 года назад
好長~大滿足
@Tech4AllYall
@Tech4AllYall 3 года назад
😉
@歸虛
@歸虛 3 года назад
其實能耗比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 "電壓" 手機用ARM的CPU 跑的速度才多少 1.XGHZ 而台式機桌上型的 3.XGHZ是起跳 4.X~5GHZ都有 我自己就把AMD R3-3100 從標準的1.25V(3.6GHZ~3.9GHZ) 降到1.0V 還可以跑3.7GHZ 3.8G不穩定 降到0.9V 還可以跑3.0GHZ 沒詳細跑上限 而功率是電壓/電阻的平方根 也就是電壓越低 功率下降的比例就越高 不是等比下降是呈指數下降 我想筆電CPU可能就是這樣的 內核會用更低的電壓來跑 但這樣相對來說 筆電CPU的製造成本/效能比 反而比桌上型的更低 手機的CPU會不會更是如此 意思就是同樣的製造成本同樣的晶片大小 用在手機CPU 能耗是低了 但效能也低了 而做成桌上型用的CPU 能耗是高了 但效能更好
@sail
@sail 3 года назад
其實低功耗cpu 是在封裝測試挑出來,很少會再來一套
@yc1763
@yc1763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其實就是市場需求與定位不一樣吧,手機跟筆電比較注重變攜性,高續航力與輕薄的重量比較重要,效能相對比較不重要 桌機則是沒有續航與重量的問題,所以就直接衝性能越高越好
@Peter-rm7io
@Peter-rm7io Месяц назад
但是現在不一樣的是雲端業者自行研發RISC芯片,並且在自己的數據中心使用 :p
@OXOX-cp5oy
@OXOX-cp5oy 2 года назад
謝謝您的詳細解說 讚
@chankamfai218
@chankamfai218 3 года назад
看一次不懂沒關係, 重覆再看就好 身為男性觀眾就是喜歡又長又硬 🥴 一發不行就再來一發 🙈 恭喜找到新工作 👏🏻
@_w62_
@_w62_ 2 года назад
從這個角度那就非挑CISC不可,(encoding)可長可短,因情況而異,符合實際。果然(影片內容)又長又硬真棒捧。
@chrisyen4216
@chrisyen4216 2 года назад
超棒的影片,超同意商業考量的部分
@BunmJyo
@BunmJyo Месяц назад
你的音质很赞,请问是什么型号的mic设备
@chuntingli6796
@chuntingli6796 2 года назад
獲益良多 有沒有想法之後影片可以詳細講講Keller所說的branch prediction和data locality的這兩個topic?
@sparklee6994
@sparklee6994 Год назад
RISC或是CISC都在进化,早已脱离了早期的原始概念,演化到现在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最终产品的设计取决于应用的需要,去在性能和功耗之间取得某种平衡。到今天还在单纯比较RISC和CISC好坏的人基本都是外行。Intel要收购SiFive是在布局未来的物联网市场,说白了还是应用决定一切!
@ghtai9029
@ghtai9029 2 года назад
詳細,一聽就懂
@waynezang4881
@waynezang4881 2 года назад
好棒👍
@andyhuang3319
@andyhuang3319 3 года назад
專業! 已極度簡化了,ha
@chiangdavidct173
@chiangdavidct173 3 года назад
很多以前搞不太懂的東西經過了這支影片的梳理之後就豁然開朗了,真心很想要請教如何找到這些相關的資料然後可以有條理的輸出,也恭喜找到新工作,預祝順心
@梁雪霖
@梁雪霖 3 года назад
所有人討論CPU之前都應該先來看這個影片 --- 如果cpu的差異主要只有商業考量,那就讓我更期待RISC-V了 搭配fpga,usb, hdmi, dp 的版本升級可能只需要重新program就好,新 cpu 和主機板都省了。 甚至能調整硬體,來適應需求的性能和功耗。 各個公司也能自研CPU和週邊,不用再怕被intel 滅頂。
@Tech4AllYall
@Tech4AllYall 3 года назад
我的看法剛好相反,重新開發RISC-V CPU和重寫程式的成本(時間+金錢)太高,RISC-V不會試著去撼動x86或是arm目前的市場,而是另闢戰場,開發自己的客群
@chriswu425
@chriswu425 3 года назад
@@Tech4AllYall 通用cpu的領域,riscv很難比x86/arm的最佳化做得更好,但在domain specific的領域(ex: IoT)riscv的模塊化ISA可彈性增減指令集來達到極致性能
@Tech4AllYall
@Tech4AllYall 3 года назад
Exactly RISC-V最大的賣點之一就是可以自己設計ISA extension
@jeff32060
@jeff32060 3 года назад
@@Tech4AllYall 寫一個程式來改寫原有的程式呢🤔
@Norman5208
@Norman5208 3 года назад
@@jeff32060 轉譯也需要算力啊, 連蘋果Rosetta2都會損失20%的性能了 而且還沒算上兼容性問題 除非性能差距是指數級的 像是IBM PowerPC to x86 Intel 不然廠商可不想沒事找事
@阿迪-l5j
@阿迪-l5j 2 года назад
哇靠這集都是硬菜啊 辛苦啦
@jeffreyglaserrrr
@jeffreyglaserrrr 2 года назад
我居然听懂了,感谢你的科普
@stonk5603
@stonk5603 3 года назад
嗨嗨終於出片了ಥ_ಥ🥳
@劉奕彤-q6g
@劉奕彤-q6g 3 года назад
功耗表現優良有70%是靠制程 intel用台5nm去做個8核tigerlake 功耗一樣可以很低
@天罡
@天罡 2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我現在用I7 8650的筆記本看,最大 15W的功耗
@ybc9531
@ybc9531 3 года назад
整理得不錯
@白竹居士
@白竹居士 2 года назад
我覺得你這裡忽略了一個問題,商業性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客製化,而你沒有提到,單論arm來說,它最大的優點在於arm只賣設計和授權,而AMD和Intel卻主要賣產品。每個用戶需求不同,所以需要指令集可裁剪。未來的發展趨向應該是客製化和專業化的,就這個來說,arm比x86更有前景,並不是因為arm設計更好,而是他們更加開放,arm公司自身不生產產品,也許就是處於這個考慮。
@Tech4AllYall
@Tech4AllYall 2 года назад
這可能就取決於你對於客製化的定義了,客製化的x86處理器其實行之有年,PS4/Xbox One和PS5/XSX世代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不只授權IP block,就連架構的設計也可以做出更改),intel的IDM2.0也將開放客製化x86處理器。arm比x86開放的地方在於它讓授權人可以自己設計架構,但這個架構依然要經過arm認證,支援所有arm的指令才能夠被核准,arm的指令目前並沒有開放大家任意變更,指令的新增還是取決於arm,在無法自由變更指令的情況下,也只有Apple成功研發出自己的架構,而x86之所以會增加指令其實背後也是因應客戶需求,所以兩個陣營對於指令集的開放程度其實大同小異。說真的,x86想要的話也可以授權別人設計自己的CPU架構,我不覺得有人能夠追上目前AMD/Intel在設計上的領先地位,更不用說是超越
@白竹居士
@白竹居士 2 года назад
@@Tech4AllYall arm並沒有說不能對他們的指令集做修改和增刪,華為和三星都做過定制化的修改,只是修改和客製化程度沒蘋果深罷了。客製化的目的不是為了打敗通用架構,而是為了更加專注於一項工作,減少為了其他工作而消耗無端的資源,比如Soc帶硬件加解密模塊的,或是硬件美體解碼的,可以更加刪除做這些事,而不帶這些又可以降低成本。不同使用常見可以做客製化功能裁剪,增加需要的,剔除不需要的。廠商可以自行決定,而對於一個用戶而言,大多數用戶還是希望以更便宜的價格用上滿足需求的產品,而對於需求意外的其他功能,用戶用不上,廠商也不會提供支持,大多情況下都是浪費。
@白竹居士
@白竹居士 2 года назад
@@Tech4AllYall 另外Soc化或許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向,比如蘋果的Soc集成了記憶體,未來我想也有可能會集成硬碟,現今x86PC支持個人組裝,未來如果廠商開放Soc的個人定制或許會更有競爭力,個人用戶可以根據個人需求選擇加入那些模塊,支持哪些功能。需要幾個核心,需要哪種核心都可以選擇。
@Charlie-Lima
@Charlie-Lima 3 года назад
8:14。我記得Apple 轉Intel 的確是IBM的問題. 主要也不是能耗問題,是IBM 製程微縮失敗導致性能落後。就如同今天飯Intel 敗給AMD+TSMC 一樣。 Apple 事實上等IBM 一段時間,實在是受不了了才痛苦轉系統……..by當時的受害人果粉
@Tech4AllYall
@Tech4AllYall 3 года назад
應該說,當時的Power chip沒辦法在筆電的散熱環境下達到一定的性能,這是我所說的能耗問題
@金帛-g8p
@金帛-g8p 3 года назад
@@Tech4AllYall 他說的是moore's law,在效能和功耗的比較沒有那麼的單純,製程因素也佔很大的部份,大部份在比較RISC和CISC的時候都會把一些條件當成是一樣,所以我覺得你的論點非常好,就是你以綜合考量去看這RISC和CISC的比較(有問題或是先天條件不良不代表不能克服),但是就是製程因素幾乎沒有什麼討論,不過這已經算是IC 設計的範圍了
@jcfawerd
@jcfawerd 2 года назад
我記得 Apple 這次鐵下心要轉是因為 Skylake 太多 Bugs
@Charlie-Lima
@Charlie-Lima 2 года назад
這次Apple 要離開Intel 倒不是因為製程落後。比較像是他想自己搞低能耗CPU. 畢竟手機設計都搞這麼多代了,把CPU 變成自己掌控,就更能做自己想做的架構,不必遷就Intel 架構。 本來Intel 走的就是不省電的路線
@chiishenq
@chiishenq 3 года назад
局座 要開斗內嗎? 25分鐘影片的企劃,真的很棒~
@Tech4AllYall
@Tech4AllYall 3 года назад
哈哈哈沒關係啦,大家開心就好
Далее
AMD MI300與AI到底有沒有搞頭?
22:45
Просмотров 31 тыс.
Jim Keller: Arm vs x86 vs RISC-V - Does it Matter?
10:11
RISC-V不是你想得那樣 | RISC-V商業模式分析
10:27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ARM, x86 or RISC-V?
23:48
Просмотров 25 тыс.
Arm vs RISC-V? Which One Is The Most Efficient?
17:12
Просмотров 130 тыс.
Explaining RISC-V: An x86 & ARM Alternative
14:24
Просмотров 456 тыс.